“爱心传递光明,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今天是武汉市第12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上午,武汉红十字会爱尔眼库工作人员携数十位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家属和受捐者,在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献花,拜祭武汉市遗体捐献者。
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位于武汉市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纪念碑背后,有4块日历形状的铭名碑,镌刻着从2000年至今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的姓名。
2018年3月12日,61岁的武钢退休绘图员张新几因罹患肺癌医治无效去世。按照其生前遗愿,丈夫将其遗体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会武大医学院,两片珍贵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3月19日,两片角膜分别移植给了一名22岁武汉大学生和一名中年男子,两名患者重获光明。
张新几阿姨生前照片
爱尔眼库行政主任明维与汉阳老年大学“留爱小组”的三名成员来到邹道毅铭名碑前,擦拭着邹老的名字。“邹老,我们来看您了!”说完,眼泪情不自禁夺眶而出!2017年11月27日21时,邹道毅因重症肺炎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2岁,遗体捐献给同济医学院,帮助医学生用于科研教学使用。
据了解,邹老是武汉市首批6人遗体捐赠志愿者之一,15年为武汉市无偿捐献遗体四处奔波,最终兑现了自己生前的承诺,把一切都献给了这座城市。
邹老生前照片
愿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活动现场,大家怀着崇敬而又庄重的心情,向捐献者鞠躬致敬。在遗体捐献纪念碑前,大家凝视着碑上一个个闪光的姓名,缅怀着自己的亲人,并向他们献上了鲜花表达追思之情…
来自潜江的小张,今年25岁,作为眼角膜受捐者与爱尔眼库同行祭拜捐献者。5年前因一次感冒诱发眼疾,起初没在意,后来眼睛充血,病情恶化不得不做角膜移植。母亲带着他辗转求医,最终于2017年11月份,小张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我很幸运,等到了一片珍贵的眼角膜让我重见光明!”小张眼泪泛着泪花,激动地说道,并表示,感激之情无法言表,要将这份感激埋藏在心,以后多多回报社会!
在活动现场,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为大家宣讲遗体捐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并发放遗体捐献志愿者手册,让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到遗体器官捐献的重大意义,做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的志愿者,为生命助力。
据了解,2008年9月,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正式成立,已签署角膜捐献志愿书500份,并成功实现角膜捐献400多例,帮助一千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推动了湖北地区角膜捐献事业的发展和角膜病治疗水平的提升。
作为人体组织移植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术,角膜移植决定着数以万计盲症患者的新生。有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角膜盲症患者400-500万,每年新增角膜盲症患者近10万,一片清澈的眼角膜,有时就是决定他们和家庭命运的关键。
但从90年代初我国开展角膜捐献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专业眼库的稀缺,每年的捐献量与庞大的移植需求相比,实属杯水车薪。
爱尔眼库 是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都有看见的权利"的活动开展而建立的,在湖北省卫生厅、武汉市卫生局、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关怀下,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于2008年9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与各地红十字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依托爱尔眼科旗下不断增长的连锁医院覆盖面,截至2017年已成立了9家专业眼库,并包括22个红十字会合作成立角膜捐献接收站。角膜材料供应量相对稳定充裕。
爱尔眼库的中心任务是采集、筛选、处理、保存、研究角膜材料及其他眼组织,并将这些优质、安全的供体材料适时提供给做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以满足临床的需要。爱尔眼库成立后,不仅可以提供角膜供体的资料,让医生及时与志愿者联系,还能通过专业技术,使角膜保存时间延长几倍达两个星期以上,为因角膜病致盲或致残的患者带来更多复明的希望。
十年来,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已签署角膜捐献志愿书500份,并成功实现角膜捐献400多例,帮助一千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推动了湖北地区角膜捐献事业的发展和角膜病治疗水平的提升。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专程前来我院视察角膜捐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字“爱心点亮光明”。
武汉爱尔眼库主任曾庆延教授 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汉口爱尔眼科医院院长、中国非公医疗协会眼科委员会角膜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是华中角膜捐献平台之一,将提供优质的角膜,确保受助的患者得到的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