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眸明亮 才能行走慢慢人生路——记爱尔眼科上海总院副总院长杨智宽教授

文章来源:上海科技报 2024.4.26
8岁的健健由外婆领大。2岁时,外婆去厨房做饭,外孙不在自己的视线里,生怕他在客厅不慎摔伤,于是就把健健安坐 在儿童椅上。健健见身边无人,便大哭起来,这让外婆很难受。有一次,外婆把手机放在健健眼能看、手难拿的台上,播放抖音 让健健看,屏幕上一些孩子欢奔嘻哈,让健健满是泪水的圆脸咧起小嘴,露出笑容。此后,外婆每每去厨房做饭,就打开手机 让健健看,让外婆舒心的是,从此再也没听健健哭过。5岁时,健健上幼儿园,手工课上,健健总是低着头做,老师让他把头抬 起来,他的头是抬起来了,但是树叶的贴纸没有贴在树枝上,而是贴到树根上了。健健8岁上小学,坐在后排。但是黑板上的 字,有些字健健看不清楚,他回去告诉父母。父母带他去家附近的一家眼镜店验光,0.5刻度线以上的字母他都看不清楚。健 健家族没有近视遗传史,现在65岁的外婆视力都在1.0,健健的父母既疑惑,又伤感,但也无奈,只能为健健配了一副眼镜。 根据国家疾控局新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 51.9%,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 36.7%,初中生为71.4%,高中生为81.2%。在近视眼患者中,约有9.7%的人是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的致盲率仅次于青光眼和 白内障,且多为不可逆盲。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不容乐观。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情况属于假性近视,随着眼睛调节功能的改善,视力可以逐渐 恢复。那么,哪些孩子是假性近视,哪些孩子属于真性近视?近视现象出现就一定是近视眼吗?如何有效落实少年儿童近视眼 的防控措施?
□叶豪


聚焦原点 近视不一定是近视眼


今年 4月 11日下午,一名 6岁男孩被带到爱尔眼科上海医院总部,爱尔眼科上 海副总院长杨智宽教授亲自问诊。在将近一个小时的专业检查之后,杨教授手持检 查数据报告,对家属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读:“目前来看,孩子各项检查的结果都是 正常的。可喜的是,他远视储备还比较多。一般情况下,到小学六年级左右,孩子的眼 睛发育将达到正常成人水平,我们专业上称为正视化。但是考虑到这个孩子有四代 高度近视家族遗传史,还是建议至少每年要进行一至二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 力、屈光度、眼压、眼轴和角膜曲率及眼底等”。

杨教授为孩子做检查和解读检查报告时,笔者正巧在场目睹了整个过程,随后 对“远视储备”、“正视化”等专业术语表示不解,杨教授不厌其烦地对笔者进行科普: “远视储备,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球尚未发育到成人水平时,眼睛所具有 的远视度数。在婴儿和幼儿期,孩子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他们的眼轴长度通常短 于成人,从而使得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形成远视。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远 视储备约为+3.00D(300度)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增长,远视储备也随之 减少。到了学龄前阶段,远视储备通常会降低到+1.00D 至+1.50D 左右;到小学六年 级时,孩子基本达到正视眼水平,这一发育过程便称之为正视化。远视储备对于儿童 的视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正常的远视储备量,如果孩子远视储 备足够,意味着发生近视的风险相对较低,而如果孩子目前的远视储备明显低于该 年龄阶段应该有的值,则意味着他发生近视的风险较高。此外,远视储备还是儿童视 力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眼球的正常发育”。

大约 5 年前,一个 8 岁的孩子被母亲带来看杨教授的专家门诊。患者裸眼视力 0.6/0.6,配戴了一副150度的近视眼镜后,看东西远近都清楚,但主诉眼睛不舒服,感 觉酸胀、疲劳。检查发现他的眼轴较短,通过进一步散瞳检查,发现他为低度远视眼, 而非近视眼。“近视和近视眼是两回事情。近视是一种现象,就是看远不清楚,看近清 楚。近视可以是近视眼的表现,也可以是远视眼的表现。有些孩子,本来是远视眼,但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眼睛神经和肌肉调节紧张,就可能呈现出近视的现象,即假 性近视。如果不仔细检查,贸然佩戴近视眼镜,看是看清楚了,但是眼睛长期处于调 节紧张状态就会感到胀痛,视疲劳,且加剧近视的发展。正确的方法是散瞳验光,确 定他的真实度数,根据需要进行屈光矫正。如果确定为假性近视就不能佩戴近视眼 镜,而是应该通过改善用眼行为,同时结合药物或者视觉训练治疗让孩子回到正常 的眼睛屈光状态。就是说孩子有近视现象,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他一定就是近视眼。他 可能是近视眼,也可能是远视眼,还可能是散光,甚至是其他眼睛疾病的表现。所以 孩子视力下降,佩戴近视眼镜前,一定要搞清楚他到底是不是近视眼,很多人都搞错 了,非常可惜。”

有些人甚至到了成年之后,还在一错再错。广东佛山一位 32岁纺织女工,她戴 了一副150度的近视眼镜来找杨教授,主诉就是眼睛酸胀、很累。她说:“不戴这副眼 镜,我看不清楚,带上了我看得清楚,但是很累”。这就陷入了两难境地,她不戴眼镜 无法工作,戴上眼镜后睹物虽清楚了,但是眼睛却酸胀得厉害,影响日常生活。经过 检查,发现她是100度的远视眼。100度的远视眼表现出150度的近视现象,如果直接 给她配100度的远视眼镜,她会看不清楚。杨教授先用药物使她眼睛调节放松,让她 恢复到100度远视的正常状态,然后换戴100度的远视眼镜。并且建议她进行一定的 调节功能训练,再嘱咐她平时注意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看近。事隔一年之后随访, 患者激动地表示:“要不是杨教授,我还稀里糊涂以为自己就是近视眼,配戴近视眼 镜理所应当。万万没想到,我是远视眼,矫正方向弄反了,差点这一生就给毁了”。

人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正常的屈光状态医学上称为正视眼,它的成 像情况是被视物体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屈光不正是指眼睛放 松状态下看远处时,外界物体没有准确聚焦到视网膜上。聚焦到视网膜前面,称为近 视眼;聚焦到视网膜后面,称为远视眼;如不能聚焦在同一位置上,比如水平方向的 光线和垂直方向的光线聚焦一前一后,则称为散光。一般来说,屈光不正需要配戴眼 镜进行矫正,但是配戴眼镜之前,应该全面检查,首先要确定真实的屈光状态,同时 还要排查是否伴随有其它眼部疾病。

24年前,一个 20岁的青年来找杨教授。他有一只眼睛散光不断增加,2018年的 散光 100度,2019年 200度,2000年变成散光 300度。至今杨教授对他印象深刻:“这 个人他就是一个圆锥角膜,他的角膜不断地在往前面变凸,角膜形成一个圆锥体状 态,所以它的散光不断增加。3年间从 100度至 200度,再变成了 300度。我们对待屈光不正患者,不能光是一个简单的视力矫正。佩戴眼镜后视力可能提高了,但是如果 原发疾病没有搞清楚,那就很危险”。

杨智宽教授的诊疗遵循一个宗旨:所有患者必须诊断明确,然后根据疾病特点 来进行个性化治疗。有的患者可能是单一的光学治疗,即配戴眼镜,有的患者需要综 合药物治疗+配镜治疗,另外有些患者可能还需要联合视觉训练。


崎岖山路 走出中国视光学大师


1981年,孟夏的武汉,已经是暑热难挡了。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医学 院)阶梯教室人满为患。一名小伙子满头大汗冲进教室,当他看到第1排座椅还有空 位时,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神色。“我在打球时把眼镜摔坏了,当时配一副眼镜要一 周左右的时间。虽然只是 200度的近视眼,但是不戴眼镜,坐在阶梯教室后排,很难 看清楚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根本无法做完整的笔记。那一个星期,我每天上课都 必须去抢第1排的“黄金”座椅,有时去晚了前排位置都已满员,我索性就地坐下。那 真是一段令我倍感痛苦的时间”。杨教授至今道来,仍是感慨万千。

杨智宽出生于湖北恩施的咸丰县,那是位于山区的农村,他的父亲是当地乡村 小学的教师。从小到大,杨智宽学习成绩优秀,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生。“高中那几年 用功学习,不注意用眼卫生,眼睛过度疲劳,就患上了近视眼。自己还没什么感觉,高 考体检时才发现,就配戴了一副200度的近视眼镜。直到现在将近60岁了,我的近视 眼还是保持在 200度的轻度近视状态”。说到这里,杨教授不无得意,脸上浮现出孩 童般的骄傲喜色。对近视眼患者的痛苦和烦恼感同身受,也许就是杨教授选择眼科 医疗作为终身职业的重要起因。

其实,杨教授从事眼科医学研究,主要的触发点还在于一个内心深处的隐痛: “我是外婆带大的,我们感情很深。因为生活艰难,外婆有几个孩子没有存活。她十分 悲痛,经常以泪洗面,后来便患上了青光眼,这是长大后妈妈告诉我的”。小智宽小学 4年级时,70岁的外婆已经致盲,不久就过世了。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小智宽,他幼 小的心灵默默地埋下了一颗种子:今生今世,要为眼科医学事业奉献自己的所有。

杨智宽以全县高考第1名的成绩考入同济医科大学。1985年,杨智宽获医学学 士,此后专攻眼科。1992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眼科学硕士,1998年获得该校眼科学博 士学位。1998年8月,杨智宽来到中国排名第1的眼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现中 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以后多次赴香港理工大学、法国巴黎 Valux University等院校进修学习。顺着洪流的方向游,省力无比。杨智宽抓住了时代 机遇,专门研究尚属国内空白的视光学,很快就在该领域崭露头角。

3年前,一个中学生被他妈妈带来看杨教授专家门诊。检查结果为双眼裸眼视力1.0/ 1.2,但他老是说看东西不持久、容易感到疲劳。他去很多医院就诊,所有的医生都说没问 题。但是杨教授发现其眼睛隐藏的症结:“我是学视光学的,检查时用手电筒照,发现他 外隐斜很大。也就是说两个眼睛往外面去的力量很大,导致他看近的时候往内聚的力量 不够。外隐斜的人如果融像储备不够,看近时容易视疲劳,我们视光学中有一个很经典 的S法则:融像储备应该为融像需求的两倍,这个患者他就是不符合这个法则了”。

视光学是一门专注于视觉科学、视觉矫正、视觉康复以及眼健康维护的医学学 科,它结合了光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 时候,当时人们尝试用各种透镜来改善视力。真正的现代视光学起源于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人眼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视 光学领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视光学的范围:1. 验光:验光师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视力测试、色觉测试、综合验 光等,来评估患者的视觉状况,并为其配镜或提供其他视觉矫正方案。2. 眼镜与接触 镜:视光学涉及到各种矫正器具的设计和制作,这些器具可以根据患者的视觉需求进 行定制。3. 眼病预防与治疗:许多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都会对视力产生严重影 响。视光学家会与眼科医生合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眼健康建议。4. 视觉训练与康复:对于一些视觉问题,如斜视、弱视等,视觉训练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视光学家会为患者研制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通过训练来改善他们的视觉功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视光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例如,现代的视光学已经开始应用 各种高科技手段,如激光手术、基因治疗等来治疗一些以前难以处理的眼病。此外,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视光学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得 到了显著提高,而杨教授就是中国视光学领域的一位大师级人物。

杨智宽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 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分会专家顾问,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学术 委员会委员,亚洲眼视光执业管理协会副主席。

迄今为止,杨教授及其团队共发表研究论文 100 余篇(其中 SCI 系列文章 40 余 篇),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科技部课题及多项省市级课题 研究。

杨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累计发明专利获批十余项,其中一项是国家发明专利第1 发明人。主编《临床视光学》,参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视光学理论与方法》,主编十 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视光与验配中心管理技术》。


未雨绸缪 少儿近视防控辟新路


坚持,可以征服所有的事。杨教授从事眼科事业近 40年,重点研究儿童青少年 的眼健康,积累了大量、丰富的青少年近视防控经验。由他主编的近视防控科普书 《让孩子远离近视》被科技部评为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当一个孩子长期使用不正确的用眼姿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过度近距离用 眼,他的眼轴就会被拉长,这就形成了真性近视。“这是不可逆转的,就像孩子身高一 样,长高了不可能再缩短。多少年来,很多孩子都走了一条共同的路:假性近视—— 真性近视——高度近视。到了高度近视阶段再来重视和爱惜自己的眼睛,已经悔之 晚矣,迟来的帮助等于没有帮助。医界公认,白内障是排第1位的致盲病因,但是白 内障是可逆的,可以通过置换人工晶体来解决。高度近视却会愈演愈烈,很难控制, 我们只能适度减缓它的发展”。杨教授缓缓道来,神色凝重。

上海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灾区”之一。根据上海市卫健委今年发布的数据,上 海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 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根据教育部印发的《综合防 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到2030年的目标是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 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 3% 左右,小 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 下降到70%以下。

医学的至高境界是“治未病”。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干预政策是防控并举,以 防为主,先防后控。在我国青少年群体近视低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及时预防眼睛近 视、探究近视眼的发病机制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杨智宽教授与其 团队基于十余年近视眼研究的成果,历时三年之久研发出全球首款近视眼危险因素 智能监测干预设备——“云夹”。“云夹”仅重4.5克,却能实现对影响青少年近视发展 的五大环境因素——阅读时间、阅读距离、阅读角度、阅读环境光强与户外活动时间 进行精准监测。针对过近的阅读距离和过长的阅读时间,“云夹”会通过振动,实时提 醒佩戴者进行改正,以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还可以通过手机 APP查看用眼数据报 告,方便父母有效监督孩子的用眼行为规范。基于数据分析,“云夹”还能提供专业 的、定制化的护眼建议,有效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时也能给医生提供 宝贵的数据,帮助他们分析近视的具体原因,从而精准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开启个性化近视防控新时代。这个智能穿戴设备及其相关的联网平台以及云数据, 形成了一整套近视防控体系,它的研发及应用,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眼视光学的发 展,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个弱视的,很难预见发展的前景。近视防控,还得从“娃娃”抓起。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

本版责任编辑 龚福星 摄影 杨浦东


相关投稿: